第(1/3)页
不过阮主此时并未开科取士,陶维慈也没什么门路,所以投身在堪理官陈德和的邻居家替其放牛。
为了引起陈德和的注意,陶维慈写下《卧龙岗》一诗,以诸葛亮自比。这一招果然引起了陈德和的注意,与之交谈后惊为天人,遂将其领回家中供养,并把女儿嫁给了他。
阮福源公开和郑主决裂之后,陈德和将陶维慈引荐给前者。这一下陶维慈算是飞黄腾达了,佛主大感相见恨晚、如鱼得水,对他几乎是言听计从,而此时的陶维慈已经是五十五岁的老人。
而陶维慈也不负所望,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都殚精竭虑地替佛主谋划,广南的真正独立事实上就是在他的谋划下实现的。
在收到林海的拜帖后,陶维慈并未立即回复,而是第一时间去请示阮福源。陶维慈虽被佛主封为禄溪侯,但职务却仅仅是内赞,相当于是幕僚,属于典型的爵高职低,所以他也一直很懂得摆正自己的位置。
阮福源觉得就让陶维慈去摸摸金河国的底线也好,考虑片刻后答应了让他与林海见面。毕竟陶维慈是幕僚身份,林海又是以私人拜谒的名义投刺,这种模式或许更能聊得开一点。
于是陶维慈在家中设宴款待林海,酒过三巡之后,林海佯作微醺,斜着眼睛哂笑道:“林某常听人言,先生昔日牧牛于峰山,每以诸葛孔明自比,不知果有此事乎?”
陶维慈和阮福源一样不会说汉语,他出身低贱,连后黎朝的宫廷语言汉越音都不会说,更无法与林海口头交流了。
看到林海说话的表情,陶维慈就猜到正戏即将开始,听完翻译后他一边摇着羽扇,一边悠然自得地笑道:“此老夫平生小可之比也。”
林海心道这厮果然看过三国演义,当即反唇相讥道:“诸葛亮文韬武略世所罕见,却妄图以蜀中一隅抗衡中原,可谓不知天命矣。而先生力劝佛主以顺、广之地北抗郑氏,更是螳臂当车愚不可及,比之孔明之不识时务,怠又不如也!”
“郑氏小儿,托名太尉,实为国贼,何足道哉?”陶维慈闻言大笑不已,“去年一战,北军十倍于我,老夫不过略施小计,便使其片甲不留。孔明用兵,只怕未必过此罢!”
第(1/3)页